咨询热线:400-123-4567
您当前的位置: EMC易倍 > 易倍新闻 > EMC易倍
  NEWS

易倍新闻

EMC易倍

管理体系认证基公司注册础-知识问答emc易倍

发布时间: 2023-07-23 次浏览

  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各种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保障需要,社交、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丘大类并且按照其重要性和先后次序排列成—定等级。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激励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劳 动生产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也有—定的局限性如他只是揭示了需求、动机与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没有提出激励人们行为的具体方法;对人的需求层次也仅是作了种机械性的排列并没有考虑其多样性。

  3、法约尔的—般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本题要求掌握五大职能、了解六项活动14条—般原则)

  在这六项基本活动中,管理活动处于核心地位,即企业本身需要管理其他各项企业基本活动也需要管理。

  C、管理的—般原则:分工、权利于责任、纪律、统—指挥、统—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合理报酬、集权与分权、等级链、秩序、公平、人员稳定、创新精神、团队精神。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萌芽千夏、商、周 ,兴起于先秦时期繁荣千春秋战国定型于汉、唐、止步于宋、元盛行于明 、清衰落千清末。

  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分为宏观管理的治国学和微观管理的治生学。 治国学适应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需要;治生学则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的。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要点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顺道、重人、人和、守信、利器公司注册、求实、对策节俭、法制。西方管理思想:管理在19世纪末形成了—门科学。 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二阶段是古典管理理论阶段。 古典管理理论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此时在美国、法国、德国等西方国家形成了有—定科学依据的管理理论其代表人物有泰勒、法约尔、韦伯等。

  第三阶段是行为科学理论阶段。 行为科学出现千20世纪30年代早期被称为人群关系理论或人际关系学说逐渐发展成行为科学理论。 在20世纪60年代中叶, 又发展成组织行为学。 其代表人物有梅奥、巴纳德等。

  第四阶段是现代管理理论阶段。 现代管理理论主要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这—时期管理领域出现了—系列管理学派,每—学派都有自己的代表人物。 这些理论和学派相互影响,被形象地称为“管理理论的丛林”将管理思想的演变和发展按时间划分为不同阶段是为了研究和讨论问题的方便并不代表不同阶段的管理思想与理论是彼此独立、互不联系的。

  emc易倍

  管理是指在特定的时空中,通过策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活动来协调—切可运用的资源,实现个人或组织既定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属性管理的二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管理的动态性和创新性。

  管理职能是管理系统中所涉及的管理功能。包括策划、组织、领导、控制四项基本职能。

  管理职能间的关系策划职能是对未来活动进行的—种预先的谋划包括研究活动条件、决策、编制计划;组织职能是规定组织成员在工作中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包括设计组织结构、人员配备、组织运行、组织监督;领导职能是管理者利用组织所赋予的权力去指挥影响和激励组织成员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工作的过程,包括指挥、协调、激励;控制职能是保证组织各部门各环节能按预定要求运作而实现组织目标的—项管理工作活动,主要是拟订标准、寻找偏差、下达纠偏指令。

  提高劳动生产率是科学管理理论的中心问题,也是泰勒创立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出发点。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从管理人员、对工人的要求和管理体制与制度的建设三个方面进行概括(1)从对管理人员的要求来看,科学管理理论体现为科学管理四原则。 经过研究他提出了主要是针对管理人员的管理四项原则以唤起工人们的聪明才智并鼓励他们努力工作。

  (2)从对工人的要求来看,科学管理理论体现为作业管理原则。作业管理原则就是通过对工人作业的动作和工时的合理化研究,对工具、机器、材料和工作环境等进行标准化研究,制定出每日比较科学的工作定额和为完成这些定额的标准化工具。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的演进包括定额管理和作业标准化两个内容。

  3)从管理制度建设看,科学管理理论体现为职能化原则、激励工资制度和例外原则。

  提高相关方之间的沟通效率;帮助组织实现其预期结果提高管理体系运行的兼容性;鼓励管理体系标准的创新;鼓励全球贸易自由。

  确保制定X管理体系的方针和目标,并与组织环境相适应与战略方向相—致;确保X管理体系要求融入组织的业务过程确保X管理体系所需的资源是可获得的;沟通有效的X管理和符合X管理体系要求的重要性确保X管理体系实现其预期的结果 ;指导和支持员工为X管理休系的有效性作出贡献促进持续改进;支持其他相关管理者在其职责范围内发挥领导作用。

  (3)员工的能力管理与提高。 (4)基础设施的配置与运行。 (5)供方、顾客及其他相关方的关系管理。 (6)特定领域的控制, 如产品质量、环境因素、危险源、能源使用。 (7)外包方的管理。 (8 )运行过程中的变更控制。 (9)其他。

  核心理念主要包括:过程方法、PDCA方法、风险管理思维、追求持续成功、关注绩效、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循证决策、关系管理。

  最高管理者要为组织的未来描绘清晰的蓝图,统—组织的宗旨和方向将战略、方针、过程和资源保持—致,制定与组织环境相协调的目标并通过明确过程职责、确定管理事项、配备过程资源、监视过程运行、评价过程绩效、防范过程风险、创造过程机遇、改进过程结果等管理措施实现和提升管理目标。

  依据要求对文件进行评审召开首次会议并确认审核相关事项按照审核计划进行审核:审核组内部沟通确定所有的不符合项和改进机会召开末次会并确认相关事项验证不符合项纠正措施的有效性并完成审核.

  业务管理实践的知识;审核实践和业务技巧的知识;特定管理体系标准和(或)规范性文件的知识;认证机构过程的知识;客户的业务领成的知动;客户的产品、过程和组织的知识;与客户组织中的各个层相适应的语言技能;做记录撰写报告的技能;表达技能;面谈的技能。

  为方便申请认证的客户了解认证过程,这些信息至少包括:认证机构的认证资质:认证流程:认证申请书及协议书通用格式:审核过程相关要求:投予、拒绝、保持、更新、扩大、缩小、暂停、恢复认证的条件投诉和申诉的渠道:认证证书及认证标志的使用等内容。

  运用过程方法,采用PDCA循环,建立风险管理思维,追求持续成功,关注绩效,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循征决策,关系管理。

  1、闭环管理,PDCA是综合性循环,4个阶段不能分开。2、环中有环,大环套小环,相互衔接,互相促进。3、螺旋上升,周而复始循环,每循环一次就上升一个台阶。

  过程是利用输入实现预期结果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活动,过种程方法:系统地识别和管理组织所应用的过程及其活动,将活动作为相互关联、功能连贯的过程组成的系统来理解和管理时,可更加有效和高效地得到一致的、可预知的结果。过程有大有小,一个过程的输出会直接成为下一个过程的输入,形成过程链(比如从生产流水线到科室再到生产车间),过程方法是对过程网络的一种管理办法,要求组织系统地识别并管理所采用的过程以用过程的相互作用。

  管理体系的建立包括管理体系的策划启动,策划信息及内容和创建体系文件。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主要的管理事项有:1)过程内和过程间的信息沟通2)组织与外部的信息沟通和协调3)员工的能力管理与提高4)基础设施的配置与运行5)供方、顾客及其他相关方的关系管理6)特定领域和外包方的控制7)运行过程中的变更程序和其他。

  1)提高相关方之间的沟通效率;2)帮助组织实现其预期效果3)提高管理体系运行的兼容性4)鼓励管理体系标准的创新5)鼓励全球贸易自由。

  1、按照组织的纵向职能分工,初步确定基本的管理层级。2、按照组织的有效管理宽度,推算出具体的管理层级。3、按照提高组织管理效率的要求,确定具体的管理层级。4、按照组织的不同部分具体特点,对管理层级做出局部调整,确定最终管理层级。

  表头(章节,章节题目,二级条款/说明):第0章,引言。第1章,范围。第2章,引用文件。第3章,术语和定义,包括了通用术语及核心定义。第4章,组织环境,包括四个二级条款:理解组织及其环境,理解相关需求和期望,确定管理体系范围、管理体系。第5章,领导作用,包括三个二级条款:领导作用与承诺、方针、组织的岗位、职责。第6章,策划,包括二个二级条款: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目标及其实现的策划。第7章,支持,包括五个二级条款,资源、能力、意识、沟通emc易倍、成文信息。第8章,运行,特定管理体系在本章会有较大不同。第9章,绩效评价,包括三个二级条款,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内部审核;管理。第10章,改进,包括二个二级条款:不合格和纠正措施;持续改进。

  1、提高相关方之间的沟通效率。一个组织如果通过一种方式证实其满足某个高层结构的管理体系要求,那么,该组织的供方、顾客、投资方等相关方就会对其管理体系的框架有一个共同的理解。2、帮助组织实现其预期结果。组织可将高层结构中的管理思维和核心条款,积极地应用于特定的管理体系中。3、提高管理体系运行的兼容性。一个组织按照髙层结构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一个或多个其管理体系时,运行更加简洁和便利,也为合格评定提供了便利。4、鼓励管理体系标准的创新。虽然高层结构规定了核心内容,但是,特定管理体系标准可以在规定核心框架的基础上增加内容。5、鼓励全球贸易自由。高层结构管理体系标准本身并不涉及具体产品种类、检测方法、质量指标等技术性内容,这有利于减少技术性贸易壁垒。

  过程方法、PDCA、风险管理思维、追求持续成功、关注绩效、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循证决策、关系管理。

  质量管理体系采用过程方法,结合了,“策划一实施一检査一处置”(PDCA)循环和基于风险的思维,关注组织环境分析和确定组织目标、战略方向,考虑相关方需求和期望,提出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强调领导作用和承诺,注重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在复杂多变的环境变化中使组织能更好地应用质量管理体系,实现组织的目标并创造价值。1、过程方法。这种方法使组织能够对其体系的过程之间相互关联和相互依赖的关系进行有效控制,以是高组织整体绩效。过程方法包括按照组织的战略方向和质量方针,对各过程及其相互作用进行系统的规定和管理,从而实现预期结果。2、PDCA循环。PDCA循环能够应用于所有过程以及整个质量管理体系。3、基于风险的思维。基于风险的思维应用于策划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过程,有利于提高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获得改进结果以及防止不利影响。

  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核心内容:(一)GB/T24001/IS014001《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按照ISO导则第1部分的附件SL的要求,釆用了统一的高阶结构,同时具有相同的核心正文和具有核心定义的通用术语。(二)GB/T24004/IS014004《环境管理体系通用实施指南》该标准作为GB/T24001《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的实施指南,向组织提供了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有效环境管理体系的建议和指南,可指导组织建立和完善环境管理体系。(三)GB/T24015/IS014015《环境管理现场和组织的环境评价》该标准就如何通过识别环境因素和环境问题的系统化过程来实施环境管理现场和组织的环境评价(EASO)提供指南,不是用于认证或规定环境管理体系要求的标准。(四)GB/T24021/IS014020《环境管理环境标志和声明通用原则》该标准规定了制定与使用环境标志和声明的指导原则,提出了九个环境标志和声明的通用原则,以便与ISO14020系列中其他适用的标准配套使用。该标准不作为认证和注册使用。(五)GB/T24021/IS014021《环境管理环境标志和声明自我环境声明(II型环境标志)》制造商、进口商、销售商、零售商或其他任何能从中获益的一方都可以使用自我环境声明。产品环境声明的形式可以是产品或包装标签上,或产品文字资料、技术公告、广告、岀版物、远程促销及数字或电子媒体(如因特网)等中的说明、符号或图形。(六)GB/T24024/ISO14024《环境管理环境标志和声明I型环境标志原则和程序》该标准规定了制定I型环境标志计划以及评价和证实符合性的原则和程序,包括选择产品种类、产品环境准则和产品功能特性,以及授予标志的认证程序。

  法律地位、公正性、责任、信息公开与保密、风险管理、申投诉处理、许可与授权、认证证书与标志、认可、互认等方面。

  为了区分公开信息和保密信息,认证机构应将可公开获取的信息告知客户和机构相关的工作人员,除此之外的所有其他信息应视为保密信息,客户自己公开的信息除外。通常,认证机构应实施保密的信息包括:客户申请认证的资料及文件;审核(含文件审核和现场审核)中所获取的有关信息;客户(含潜在客户)档案;通过其他渠道获取的客户保密信息;其他专门确定/约定的保密信息。认证机构可予以披露的保密信息包括:履行法律责任,或者得到被认证的客户的书面同意的信息。不属于认证机构履行保密责任的信息包括:岀版物上公布的关于获准认证客户的认证状态的信息及相关信息;特定获证客户被授予认证、保持emc易倍、暂停或撤销认证资格、扩大或缩小认证范围的事实及认证范围的详细情况;客户或获证客户已公开或应公开的信息;认证机构从其他合法渠道获得的有关客户或获证客户的公开信息。

  认可是表明合格评定机构具备实施特定合格评定工作能力的第三方证明,由认可机构按照相关国际标准或国家标准,对从事认证、检测和检验等活动的合格评定机构实施评审,证实其满足相关标准要求,进一步证明其具有从事认证、检测和检验等活动的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并颁发认可证书。(一)认可互认机制。认可层面的互认机制,由合格评定认可机构和其他有意在管理体系、产品、服务、人员和其他相似领域内从事合格评定活动的相关机构共同组建的合作机制。建立一套一致的合格评理体系,通过确保已认可的认证证书的可信度来减少商业及其顾客的风险。主要有:国际认可论坛(IAF)和国际认可论坛多边承认协议(IAF-MLA)。(二)认证互认机制。认证层面的互认机制是认证机构组成合作组织,通过成员之间的能力互认机制实现认证证书的互认和互换。

  输入:业务发展规划,已有业务变更需要,过程监测结果,合作方管理需要;战略发展定位,需求分析,能力评价;业务和产品要求,采购和外包要求,供方和合作方信息,相关过程信息;业务发展规划,市场和顾客需求;客户信息、认证要求、外部信息;组织现场运作信息;外部监督、内部监督、相关方意见、检查员监督结果、顾客反馈。输出:符合业务发展的认证相关人员、审核人员(数量、能力、适度超前储备);总体计划、采购实施、使用维护、更新改造,以及突发事件应急的处理;供方和合作方协议,相关信息评价管理记录;科研成果、新业务(产品)认证实施要求、人员培训、市场推进、已有产品改进;专业审核指南文件、文章、培训教材、技术交流内容;审核方案、计划、范围、报告、证书、方案调整。

  管理体系认证的主要过程是:认证前的活动、初次认证策划、审核实施、认证决定、监督认证和再认证。

  1、确定审核目标、范围和准则。审核目的由认证机构确定。审核范围和准则,由认证机构与客户商讨后确定。2、选择审核组。认证机构选择和委派审核组的过程,包括审核组长和技术专家,审核组的选派需要考虑实现审核目的能力和公正性的要求。如果仅有一名审核员,该审核员应有能力履行审核组长的职责。3、审核计划。审核计划的内容主要包括:审核目的;审核准则;审核范围,包括识别拟审核的组织和职能单元或过程;拟实施现场审核活动的日期和场所,包括对临时场所的访问和远程审核活动;预计的现场审核活动持续时间;审核组成员及与审核组同行的人员的角色和职责。4、初次认证第一阶段。目的是审核客户的文件化的管理体系信息;评价客户现场的具体情况,并与客户的人员进行讨论,以确定第二阶段的准备情况。5、初次认证第二阶段。目的是评价客户管理体系的实施情况,包括有效性。第二阶段审核在应在客户的现场进行。

  目的是评价客户管理体系的实施情况,包括有效性。第二阶段审核至少应包括:1、与适用的管理体系标准或其他规范性文件的所有要求的符合情况及证据;2、依据关键绩效目标和指标(与适用的管理体系标准或其他规范性文件的期望一致),对绩效迸行的监视、测量、报告和评审;3、客户管理体系的能力以及在符合适用法律法规要求和合同要求方面的绩效;4、客户过程的运作控制;5、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6、针对客户方针的管理职责。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和认证需具备的知识:(1)环境术语。环境术语是环境管理体系中所使用的与环境相关的术语、定义和概念等知识。(2)环境计量。环境计量是适用于环境管理体系和适用合规义务的、量化环境输出的知识。(3)环境监视和测量技术。它是指与环境因素和环境管理体系相适宜的环境监视和测量技术以及分析方法的知识(包括设备及其校准、检定和维护)。(4)环境因素和环境影响。它是指识别环境因素和环境影响及确定其环境重要性的技术知识。(5)生命周期观点。它是指生命周期概念及组织如何将生命周期观点应用于其产品和服务的知识。(6)环境绩效评价。有关环境绩效评价方法(包括其参数)的知识,足以判定组织的环境绩效是否实现其环境管理体系的预期结果。(7)合规义务。它是指判定组织是否确定了与其环境管理体系相关的合规义务的知识,以及判定组织是否评价了与其环境管理体系相关的合规义务的履行情况的知识。(8)应急准备和响应。它是指足以判定组织是否已经识别了潜在的紧急状况并策划了相应的响应措施,评价组织在试验其应急响应措施的有效性,以及对实际发生的紧急情况的响应措施(适用时)的有效性。(9)运行控制。它是指用于运行策划和控制的过程(包括与环境管理体系相关的变更管理)的知识。(10)与场所相关的因素。它是指与场所相关的因素的知识。这些因素可能影响到组织的环境因素对周围区域、生态系统及社区的潜在影响。场所相关因素包括地理、气候、水文地质、地形地貌、土壤和其他与场所相关的物理条件,以及场所早先的使用情况。(11)范围。它是指确定某个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范围是否与其所处的环境以及其活动、产品和服务相适宜的知识。(12)交流的信息。它是指对交流的信息进行审核所需的知识,以能够对与环境管理223体系相关的环境信息的可靠性进行审核。(13)组织所处的环境。它是指确定组织已识别了与其运作所处环境相关并可能影响其实现环境管理体系预期结果的能力的外部和内部问题(包括环境状况),以及确定组织已识别了与其环境管理体系有关的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的知识。(14)风险和机遇。它是指具有确定风险和机遇的方法以及如何将这些方法应用于组织所处环境的知识,以判定组织是否适当地识别并应对了与其所处环境、与其环境因素以及与其合规义务相关的风险和机遇。

  1、认证业务范围分类是认证机构实施能力管理的基础。对于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机构在认证业务范围分类时通常与IAFID1《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认可范围》及我国认可机构《认证机构认可规则》保持一致,即将所有管理体系认证业务范围分为39大类,包括280个中类和615个小类。这种分类源于《欧共体经济活动统计分类》(第二版)。认可机构依据39大类对认证机构进行认可范围管理。认证机构需要依据39大类向认可机构申请认可范围。2、认证机构可根据技术领域分析和特定管理体系领域的特点,对具体的认证业务范围进行风险分级。认证业务范围风险级别的表现方式可以是: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或一级风险、二级风险、三级风险、有限风险、特殊风险等。风险等级不同,对其控制的方式和程度也不同,如实施高风险业务范围的审核,则要求配备具有相应能力的审核组,审核时间也会更长。

  1、业务管理实践的知识;2、审核原则、实践和技巧的知识;3、特定管理体系标准和(或)规范性文件的知识;4、认证机构过程的知识;5、客户业务领域的知识;6、客户产品、过程和组织的知识;7、与客户组织中的各个层级相适应的语言技能;8、作记录和撰写报告的技能;9、表达技能;10、面谈技能;11、审核管理技能。

  场所内部审核、管理评审或以前认证审核的结果;投诉记录以及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其他相关方面;各场所在规模上的显著差异;在倒班安排和工作程序上的差异;管理体系以及在场所实施过程的复杂程度;上次认证审核后的变化;管理体系的成熟度和组织的理解程度;对于环境管理体系,考虑环境问题和环境因素及其关联影响的程度;对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考虑活动和过程的性质相关的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程度;文化、语言和法律法规方面的差异;地理位置的分散程度;场所是常设的、临时的或虚拟的。

  1、初次审核时间。第一阶段现场审核所需的审核员时间不宜少于1个审核人日。对于人数较少(如有效雇员的数量少于10人的组织)、风险较低的受审核组织可适当降低至0。5个人日。通常情况下,对于已经实施了第一阶段现场审核的项目,第二阶段审核所用审核员时间不宜低于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总的现场审核时间的70%。2、监督审核时间。每年实施监督审核的总时间约为初次认证审核时间的1/3。每次监督审核时,审核时间还要考虑认证客户管理体系有关的更新信息及体系成熟度等方面的变化。监督审核时间通常情况下不会少于1个审核人日,否则可能影响审核有效性。3、再认证审核时间。在考虑所有更新信息的基础上,再认证审核时间按照初次认证审核(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时间的2/3计算。再认证审核时间通常情况下不会少于1个审核人日,否则可能影响审核有效性。

  1、顾客导向。在审核中,审核员不仅考虑受审核方的需要,而且考虑受审核方顾客的需要,关注受审核方是否已经正确理解顾客要求并在每个过程中予以落实。2、过程导向。在审核中,审核员关注过程、过程间的相互关系与接口和过程绩效,以及关注每个过程的绩效及其对QMS整体绩效的影响。3、结果导向。在审核中,审核员关注过程结果,并将审核发现与它对受审核方提供合格产品能力的影响相关联。4、关注QMS的持续改进。在审核中,审核员通过对过程绩效的系统分析,发现过程的波动和改逬点,促进受审核方在QMS的整体改进,提供增值服务。

  emc易倍

  1、审核方案的建立。(1)明确审核方案管理人员的岗位和责任;(2)明确审核方案管理人员的能力;(3)确定审核方案的范围;(4)确定审核方案资源。2、审卧案的实施。(1)审核方案管理人员相关活动的实施;(2)规定每次审核目的、范围、准则和审核方法;(3)选择审核组成员;(4)为审核组长分配每次的审核职责;(5)管理审核方案结果;(6)管理和保持审核方案记录。3、审核方案评价与改进。(1)评价审核方案;(2)修改审核方案;(3)改进审核方案。

  1、确定定体系的目标和实现这些目标所需的过程,以及过程所需的输入和期望的输岀;2、确定过程的顺序和相互作用,将过程及其相互关承作为一个体系进行管理,以有效和高效地实现组织的目标;3、确定和应用所需的准则和方法(包括监视、测量和相关绩效指标),以确保这些过程的运行和有效控制;4、确定并确保获得过程所需的资源;5、规定与过程相关的责任、枳限和义务;6、管理可能影响过程输出和质量管理体系整体结果的风险和机遇;7、评价过程,分析个别过程的变更对整个体系的影响,实施所需的変更,以确保实现这些过程预期结果;8、确保获得必要的信息,以运行和改进过程并监视、分析和评价整个体系的绩效。过程方法可通过采用PDCA循环以及基于风险的思维对过程和体系整体管理和用机遇并防止发生非预期结果。

  1、提髙实现目标的可能性;2、鼓励主要性管理;3、在整个组织意识到识别和处理风险的需求;4、改进机会和威胁的识别能力;5、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和国际规范;6、改进强制性和自愿性报告;7、改善治理;8、提高利益相关方的信心和信任,为决策和规划建立可靠的根基;9、加强控制;10、有效地分配和利用风险处理的资源;11、提髙运营的效果和效率;12、增强健康安全绩效以及环境保护;13、改善损失预防和事件管理;14、减少损失;15、提高组织的学习能力;16、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

  1、系统原理:任何组织都是由人、财、物、时间、信息等组成的,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没有系统,管理也就无从谈起,系统原理不仅为认识管理基本规律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同时它所提供的观点和方法对人本原理、责任、原理有重要影响。2、人本原理:一种以人为中心或者说以人为核心的管理理念。3、责任原理:职责的确定是以合理的分工为基础的,没有分工,就会造成责任模糊,管理涅乱;4、能级原理:管理的能级结构是指为了实施有效的管理,必须在组织中建立一个合理的能级结构,并按照一定的标准,将管理的对象置于相应的能级结构中。5、效益原理:现代管理的基本目标在于获得最佳管理效益,实现更好的社会效益。这就要求各项管理活动都要始终围绕系统的整体优化目标,通过不断地提高效率,使投入的资源得到充分、合理、有效的利用。6、信息原理:信息作为组织的一种重要资源,是现代管理的依据和基础,信息技术已成为现代企业的核心技术,必须善于获取信息、整理信息、组合信息、利用信息,对信息进行有致的管理,这就是管理的信息原理。7、适度原理:良好的管理要求管理者在处理组织内部各种矛盾,协调各种关系时把握好度的问题。

  PDCA循环可以使管理方法和工作步骤更加条理化、系统化、图像化和科学化,PDCA可分为八个步骤分解:1、分析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尽可能用数据加以说明;2、分折产生问题的各种影响;3、在影响问题的诸多因素中,找岀王要的影响到因素;4、针对影响的主要因素,制定措施,提改进计划,并预计其效果;5、按照指定计划组织实施;6、根据计划的要求,检查实际执行的结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结果;7、根据检查的结果进行总结,把成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都形成一定的标准或规定,巩固已经取得经验,同时防止重蹈覆辙;8、提出这一循环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将其转入下一次的PDCA循环,再进行处理和持续改进。

  1、建立方针时考虑合规义务的内容;2、涉及合规义务的过程区域和特定领域绩效的输出。3、合规义务的变化情况。4、在组织控制下的工作人员履行合规义务的过程,以及不履行合规义务的后果。5、合规义务可能带来的风险和机遇。

  1、开拓新认证领域和扩大认证业务范围的风险控制--认证机构在硏究开拓新领域和扩大业务范围前,要做好充分调查研究,获取必要信息,识别认证风险提出有效的控制措施。2、认证受理的风险控制—认证机构在认证受理时,要评估认证风险等级,识别需要控制的重点。通过识别认证申请方认证意图、组织结构、认证范围内产品及过程持点、适用法律法规、地域和场所、历史数据、未来预测和典型案例等,确认认证机构有能力实施认证审核和控制认证风险后,再签订合同。3、策划审核方案的风险控制一依据申请方的风险等级,制定认证方案,合理安排审核人日和审核组人员配备。4、审核活动实施的风险控制—审核组在现场审核中进一步识别影响认证风险的重要因素并记录。5、认证决定的风险控制一确认组织的认证过程符合认证标准或规范性文件要求和法律法规要求后,应考虑对认证风险的控制,做出批准认证的审核结论。6、认证后风险控制-认证机构应收集获证组织的变更信息,并作出相应的处理。

  52、某机械如工型企业拟建立质量管理体系。通过管理体系来提升企业内部的营理,企业在体系建立过程中需要做哪些工作?

  建立QMS最重要的环节是对体系进行策划,按步骤如下:1、理解组织所处的生存环境和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作为机械生产、加工型企业,应先对组织所处的内外部环境逬行分析,外部环境包括机械加工行业的国际形势,国内形势,同行业其他竞争对手目前的经营情况、运行情况、国家对本行业的法律法规要求等逐一进行分析识别;内部环境包括本企业内部的情况进行分析,包括顶层制度建立情况、组织框架、分工情况、生产的产品对顾客的需求程度,产品所处在整个行业的水平等。企业必需要了解他的相关方要求都是哪些?例如顾客对本企业有什么要求,上级生管部门、政府监督管理部门的要求,供应商的需求等等信息。2、确定管理体系的范围应对本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范围迸行确认,不同的管理体系有不同体系范围,管理体系范围应考虑1中涉及更内容作为输入,确定企业做为机构加工行业的管理职能、生产场所、运行单元和物理厂区边界等等;3、在管理体系范围内确定管理过程及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机械加工、生产过程中的所有环节进行识别,搞清楚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有些过程是主观的,组织可以对其指标逬行増加,减少、合并或改变顺序,例如:检验科、质量部等检验过程,培训过程。确定和策划管理体系过程及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非常重要,这关系到组织结构设置和体系文件旳复杂程度,关系到管理体系运行时有致性和产出率。4、确定岗位,职责和权限。企业需要对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的所有岗位职责和权限进行再次明确,例如公司总经理在体系运行中承担的职责,是否设立管理者代表?其职责是什么,各部门人员的职责,体系运行主责部门是哪个等等。5、根据企业之前分析的内、外部情况进行风险与机遇的分析,制定出应用本行业的风险与机遇管理措施,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增强有利影响,扩大机遇,减小不利影响,降低风险。6、评审管理体系所在领域的初始状态,如果该企业申请的是质最管理体系,那么对机构加工、生产过程中的过程能力、产品和服务质量水平应进行初始评审,这将更加有利于风险与机遇的措施实施。7、制定方针和目标在建立体系之初,应按照质量管理管理体系的要求,建立适用于组织宗旨和环境的战明方针和目标,方针内容要包括管理体系标准要求的承诺和持续改进的承诺,要为制定目标提供框架性的方向,方针要在组织内部各层级间得到沟通和理解,并在相关层级上进行分解,定期直看目标的完成情况。

  管理是指在特定的时空中体系认证,通过策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活动来协调一切可运用的资源,实现个人或组织既定目标的过程。管理的属性:1、管理的自然属性和辻会厲性;2、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3、管理的劫态性和创新性。

  管理的职能:管理职能是管理系统中所涉及的管理功能。不同的管理学家对管理职能有不同的划分,但基本上都包括策划、组织、领导、控制四项基本职能。四项职能间的关系:策划职能是对未来活动进行的一种预先的谋划,包括硏究活动条件、决策、编制计划,组织职能是规定组织成员在工作中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包括设计组织结构、人员配备、组织运行、组织监督,领导职能是管理者利用组织所赋予的权力去指挥影响和激励组织成员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工作的过程,包括指挥、协调、激励;控制职能是保证组织各部门各环节能按预订要求运作而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项管理工作活动,主要是拟订标准、寻找偏差。下达纠偏指令。

  管理的五大职能法约尔指出,管理是一种昔遍存在于各种组织的活动,主要包括五种职能,具体如下:1、计划:对有关事件进行预测,并以预测结果为根据,拟订出一项工作方案。2、组织:为各项劳动、材抖、人员等资源提供一种结构。3、指挥:使组织为达成目标而行动的领导艺术。4、协调:连接、调和所有的活动和力量,使组织的各个部门保持一致。5、控制,根据实际执行情况对计划和指示进行检查。

  人作为“社会人”到底有何种需要;如何去满足这些需要,让管理者更有效的进行管理,让工人更积极地工作,这些需要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和主次关系……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之下,需要层次理论应运而生。马斯洛提岀了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各种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保障需要,社交、归属需要,尊建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大类,井按照其重要性和先后次序排列成一定等级。

  现代管理理论丛林,管理理论学派林立,有:1管理过程学派2经验主义3决策理论4系统管理5社会技术系统6管理科学7信息中心8权变理论。当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有:1故略管理理论2企业文化3核心竞争力4企业再造5学习型组织。

  起源:近代产生的质量管理的槪念,分为质量检验,统计质量和全面质量管理三个阶段。发展阶段:围绕国际标准化组织IS09000质量体系系列标准发布的质量体系系列标准的培训,咨询,认证,认可等业务快速地形成了产业链。还将扩展的形式转化为国家标准。

  核心无语:1)过种程方法:系统地识别和管理组织所应用的过程及其活动,将活动作为相互关联、功能连贯的过程组成的系统来理解和管理时,可更加有效和搞笑地得到一致的、可预知结果。2)PDCA循环。p(PLAN)—策划:根据顾客要求和组织的方针,建立提供结构所必要的目标和过程;D(DO)一实施:实施过程;C(CHECK)-检查:根据方针、目际和产品要求,对过程和产品进行监视和测量,并报告结果;A(ACTION)—改进:采取措施,以持续改进过程业绩。3)(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2)领导作用;(3)全员参与;(4)过程方法;(5)改进;(6)循证决策;(7)关系管理。7大质量管理原则。

  常用术语:风险:不确定的影响,指偏离预期结果或目标,可以是正面的或負面的。客体:可感知或可想象到的任何辜物。产品:组织和顾客间未发行任何交易的输出。服务:至少有一项必须在组织和顾客间进行的输出。监视:确定体系,过程,产品,服务或活动的状态。目标:要实现的结果,可能是战略的战术的或操作层面的。

 
友情链接
EMC易倍

关注EMC易倍

热线电话:400-123-4567  公司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Copyright © 2018-2024 EMC易倍·(中国)全站app 版权所有  xml地图  txt地图  网站地图  备案号: